新闻网讯(记者 刘坚 粟晓丽)“大学四年让我对科研产生兴趣。”“华中大不仅给予我专业知识,也教会我做人的道理。”……5月4日青年节之际,“院士回母校”活动走进我校,1982届校友郭剑波和1990届校友尤政两位院士回校与青年学子分享了科研经历和人生感悟。
“院士回母校”活动由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、中国工程院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联合发起,我校是第五场,主题为“坚定理想信念、传承科学精神、感悟科技人生、励志报效祖国,加强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”。
郭剑波院士1982年毕业于原华中工学院,获学士学位;1984年毕业于电力科学研究院,获硕士学位;长期从事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研究,在电网规划、提高电网安全稳定水平和输电能力及风电并网安全等方面成绩显著。他回忆起自己来校的第一场数学考试只有30多分,只有答案没有解题过程甚至让老师怀疑他抄袭,这让他认识到做事需要认真做好每一步。他谈到,做科研要站在未来看现在,要拓宽自己的视野,以一个长远的时间尺度来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。他希望青年学子既要学会做人,也要学会成事,“把人生当作一场马拉松,将人生规划与国家需求结合起来,要有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,坚持走下去”。
尤政院士于1990年在原华中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,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微纳技术及其空间应用研究,为我国空间微系统与微卫星的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。提起在母校本硕博的求学经历,尤政感慨颇丰,在对多位导师表示感激的同时,也遗憾大学时缺少了对自己人文素养的培养,因此他希望母校能继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。“要用知识武装头脑,丰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;要坚持不懈地付出努力,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;不要刻意追求什么,注重过程,成果自然会产出。”尤政院士总结了自己的科研心得,与师生共勉。
学子们就如何规划研究生生活、如何克服科研中遇到的困难、如何选择专业方向等进行了提问。尤政院士认为,读研是培养自己、寻找自己潜能的过程,在此期间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,将个人潜能、专业技能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起来;要多读书、多做笔记、多与导师沟通,灵活运用各类知识,并寻找合适的实验环境,以有效解决科研难题。郭剑波院士谈到,选择专业方向时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,拉长时间轴,才能持续发展。
记者 刘涵木 摄
机械学院2012级本科生钟慧超已经保研,她说:“听了院士们在做科研时克服困难、解决困难的事迹,我觉得以后在科研方面遇到困难和挫折时,也应该积极找方法去战胜困难。”机械学院2012级本科生李兵说:“院士们的人生经历让我感受到,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,踏踏实实做好每件事、认认真真走好每一步,我也能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。”
教育部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杨贵仁、秘书长(老干局长)安钰峰、副秘书长张勇,湖北省教育厅关工委副主任孟庆金,副校长梁茜等出席活动。新闻学院青年教师龚超主持活动。
梁茜在致辞中表示,校友是学校的名片,广大校友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成绩、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,是对学校人才培养和办学实力办学最好的检验。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前夕与青年学生亲切交流,希望同学们肩负时代责任,高扬理想风帆,静下心来刻苦学习,努力练好人生和事业的基本功,做有理想、有追求的大学生,做有担当、有作为的大学生,做有品质、有修养的大学生。同学们要认真学习习总书记对青年学生的殷切教导,通过亲身感受两位优秀院士校友的创新与奋斗精神,弘扬五四精神,凝聚青春力量,为社会发展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梦而奋斗。
杨贵仁认为华中大学术氛围浓厚、学风良好,活动放在青年节举办也显得更有意义。他希望华中大“院士回母校”活动展现华中大的创新精神,凸显华中大人科技报国的独特风采;并寄语华中大学子,以院士学长为榜样,传承和弘扬院士精神,把学习成长同党和国家的事业紧紧联系起来、同社会和人民的需要密切结合起来,坚定理想信念,练就过硬本领,勇于创新创造,矢志艰苦奋斗,锤炼高尚品格,攻坚克难,成就梦想。
“院士回母校”活动旨在通过邀请院士回母校与在校大学生进行交流,以院士治学做人、科技报国的经历和感悟,帮助同学们树立职业理想、确定职业规划、激发学习动力。活动于3月24日启动,将在北京、天津、上海等8座城市的10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开展,以实现思想道德教育和择业就业教育的有机结合,切实让学生从中获益。目前已在清华大学、上海交通大学、北京科技大学、东南大学及我校先后举办。
TAG: